芳菲四月,花香满径。2022年4月27日上午,我们怀揣着对道法教学的殷切期待,迎来了2022年温江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学生立场的学历案课堂策略研究活动。温江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周、温江区实验学校教学副校长何静、温江区各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代表以及温江区实验学校全体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成员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首先,全体教师共同观摩优秀课例。温江区实验学校道法组郑孟老师的《认识我们的“朋友”》一课从找朋友、演一演、体验等三个环节指向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公共设施、体会公共设施的作用、感受公共设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等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有趣的情境创设、丰富的活动体验,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王春燕老师带来的《生活处处有规律》一课围绕“生活中的规则”、“制定游园规则”、“规则的作用”、“我是规则劝导员”等环节巧妙创设真实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基于学生立场,以丰富的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启发学生认识规则、遵守规则。
其次,全体教师在张周主任的带领下对两节精彩的课例展示进行分组研讨交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副校长何静以两堂课为载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专业引领。她认为基于学生立场要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以新课标为引领,道法课堂需要紧紧围绕目标;第二,基于学生立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第三,创设真实情境,丰富活动设计,尊重学生主体;第四,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展开教学设计与实施。温江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周进一步阐释了小学道法教学中应有“学生立场”的三个体现:第一,学生立场应是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进阶的学习过程;第二,学生立场应是提升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引导学生用已有认知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第三,学生立场应体现在对学习目标的落实,任何学习环节都应指向课程目标。
接着,由温江区花都小学校的杨超老师为我们带来专题汇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学生立场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杨超老师依托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为例就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背景、传统节日文化渗透价值、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分享。针对学生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意识薄弱、现有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等问题,结合传统节日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渗透价值,归纳总结出以下策略:第一,联系生活。构建传统节日文化连接,激发情感共鸣;第二,加强融合,感受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提升学科趣味性;第三,实践活动,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拓展学科课程空间;第四,大单元思维,设计传统节日文化学习,对接学科核心素养。杨超老师基于研究、基于实践、基于反思,面对新课标、面对新主张、面对新思想,为我们带来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立场的新思考。最后,由温江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周进行专业引领《改变课堂话语结构,有效落实学生立场》。张周主任首先为我们阐释了“学生立场”的内涵:设计视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设计内容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语言表述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接着就“师生视角”与“文本呈现”两个方面对传统教案和学历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以王春燕老师执教《生活处处有规律》的第一次学历案为案例对引入语和小结语进行分析打磨,指明学生立场下大单元的学历案设计需要关注教师语言的转变,并总结归纳出转变教师话语的基本方法:第一,将引入语设计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第二,将过渡语设计成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规划路径并完成任务;第三,将评价语设计成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基于标准评价判断;第四,将小结语设计成学后反思,引导学生知识建构迁移运用。“减少课堂中教师用语占时的比例,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留给学生”,张周主任强调,“让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成为中心!”在精彩的课堂中,在热烈的研讨中,在静静的聆听中,本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本次研讨活动,相信温江区每一位小学道法教师都收获满满,对于今后道法学科的教法、学法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明确的方向、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思考。“教无定法,贵在学法”,相信温江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会不断聚焦生本课堂,始终坚持学生立场,每一位温江区道法人将会在道法教学与教研的道路上步步生花!
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学生立场的学历案课堂策略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