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心理疲劳

发表时间:2006-03-01阅读次数:777

    有些学生在读书学习后,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叫累。“累”是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它可能属于生理性疲劳,也可能属于心理性疲劳。

    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引起的。比如,学生参加了比较消耗体力的劳动或参加了一场足球赛,都会使平时缺乏锻炼的身体感到疲劳。不过,由于青少年精力旺盛,短暂休息之后大多能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心理性疲劳则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它是主观体验到的一种疲倦感,不仅会引起生理疲劳,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所以,一旦发现学生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分析一下,到底是属于生理性疲劳还是属于心理性疲劳。

  对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是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疲劳的主要原因,教师和父母的过高期望与要求更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疲劳感,而长期繁重的学习任务是导致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严重的心理疲劳往往会令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陷入极度悲观、焦虑之中,所以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疲劳。

    一要以纵向比较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学生成绩不能单纯地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试题的难易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价。对学生成绩要做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从而减轻精神压力。

  二要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激发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并不断激励学生,使他们能看到自己刻苦学习的意义和取得的进步,令其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

    三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科学人生观教育,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学习、升学、社会舆论和一时的成败荣辱,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四要减少作业量,提高学习效率。题海战术只能造成心理疲劳与学习效率降低,因此教师要适当控制作业量,帮助学生理清书本知识体系,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题,做到精讲精练,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五要劳逸结合,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开展一些主题班会、生日晚会之类的活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形成了开朗、自信、热情和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积极关心和参加班集体活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都会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